2016年11月23日,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中青年乳腺癌治疗研讨会在京举行。不畏初冬的严寒,来自北京十余家医院的中青年医师济济一堂,进行了热火朝天的交流讨论。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7月成立。青委会秉持承上启下、培育传承的精神,致力于调动青年医师的工作热情、增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碰撞。青委会委员们的专业涵盖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及护理等多个方面,涉及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领域。
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委会主办的“中青年乳腺癌治疗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3日在京举行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沈松杰教授首先发言,他对各位中青年医师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在场的中青年医师积极讨论、敢于质疑、乐于分享。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委会委员、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李炎医师首先跟大家分享了题为“乳腺导管内癌切缘宽度选择”的报告。李炎医师从导管内癌的特点谈起,并回顾了以往各个指南、共识关于导管内癌切缘处理的推荐。报告的重点是最近发表的“SSO-ASTRO-ASCO”三大学会联合指南,推荐导管内癌的保乳手术应该保证2mm的切缘宽度。最后,李炎医师还就该指南的局限性和在临床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刘淼教授作题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阳性的后续处理”的精彩报告。刘淼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Z-0011等前哨淋巴结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并介绍了国内外多个预测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NSLN状态的预测模型。刘淼教授随后根据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符合Z-0011入组标准的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患者可以避免腋窝清扫;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乳腺癌,全切或保乳的患者可以避免腋窝清扫;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低肿瘤负荷),全切患者能否避免腋窝清扫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果。
第三个专题来自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科院肿瘤医院内科的樊英教授,题为“ESR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樊英教授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ESR1基因的位置、结构及分子机理,并通过多项临床试验,发现了一个规律:ER阳性的、且既往使用过AI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ESR1突变的概率较高。以此为启发,ESR1基因可以作为乳腺癌治疗和研究中的预测指标、分层依据及治疗靶点,具有极大的临床及科研价值,是今后乳腺癌领域的热点。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307医院乳腺肿瘤内科王涛教授,介绍“ESMO内分泌治疗新进展”。王涛教授分享了今年ESMO会议有关内分泌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最新公布的比较氟维司群500mg与阿那曲唑的FALCON研究,CDK46抑制剂ribociclib,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内分泌靶向药物的最新研究结果。
在讨论环节,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委会委员、北京医院乳腺中心华彬教授;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委会委员、北医三院普通外科赵红梅教授;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放射治疗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铁剑教授,与在座的各位中青年医生就各个学术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嘉宾及参会医师结合本医院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互相交流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最后,本次研讨会主席沈松杰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沈教授对本次研讨会4个主题内容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发表了个人的见解,并希望今后大家能够更多地利用青委会这个平台,展示年轻人的风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