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宣传 » 乳腺百科 » 了解乳房

乳腺癌脑转移诊治的现状和发展
2014-10-27 来源: 点击:1720

作者: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 吴世凯主任

7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上,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的吴世凯教授介绍了乳腺癌脑转移诊治的现状和发展。


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乳腺癌脑转移(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BCBM)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本文综述了近年与乳腺癌脑转移生存预后及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一般认为年龄、KPS评分、受体状况、脑转移数目及颅外病灶控制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目前手术、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立体定向放射(stereotactic radiosurgergy,SRS)为脑转移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伴随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发展,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随着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 BM)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大约30%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脑转移,脑转移后的生存期为214个月。乳腺癌脑转移发病率高,预后差,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的重要因素,BM的预后判断和治疗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难点,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寻找有效治疗手段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就BCBM的临床预后及治疗做一综述。


乳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

部分研究显示BCBM预后与年龄、分子分型、是否颅外转移、BM病灶数目、最大病灶面积、KPS评分等因素相关。研究者通过以上影响因素建立了不同的预后评估模型,试图更有效区分不同预后脑转移患者以帮助临床策略的选择。


治疗

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必须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病灶部位以及颅外控制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治疗方案,目前手术、WBRTSRS仍为BCBM的一线治疗,但随着综合治疗的发展,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


激素治疗

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对于无症状的脑转移瘤患者无需激素治疗。地塞米松通过恢复动脉血管的弹性、减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水肿导致的相关症状。推荐的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48mg/d;脑转移瘤继发严重的脑水肿和高颅压时,建议使用16mg/d或更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停用时应逐渐减量。


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单发,KPS70分的患者。临床上20%—30%的患者适合手术治疗,其优点在于可以快速缓解症状、获取病理标本及提高局部控制率;手术在多发脑转移中的地位尚缺乏相关数据和结论。


全脑放射治疗

颅内病灶>3个的患者,单纯全脑放疗总的有效率为6080%,约70%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延长平均生存期3~6个月。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常规认为SRS主要适用于病灶≤3个,转移瘤直径<75px,占位效应轻微的患者,尤其适于手术不易到达、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肿瘤。但SRS在多发脑转移中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似乎是可行的。


化疗

化疗对BCBM的疗效有限,原因是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化疗与放疗相结合可提高疗效,由于放射治疗开放了血脑屏障,使药物进入颅内发挥抗肿瘤疗效。虽然化疗药物在颅内难以达到明确的抗肿瘤疗效但对颅外病灶的有效控制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靶向治疗

随着人们对肿瘤形成和转移机制的不断认识,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策略。

贝伐单抗联合放疗主要用于治疗胶质瘤,在乳腺癌、肺癌等脑转移瘤中的研究很少,尚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


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在BCBM治疗中的研究资料极少。因内分泌治疗起效较慢,而多数BM患者预后较差需尽快控制局部症状,故不推荐内分泌治疗作为BCBM的一线治疗。

综上所述。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高且预后差已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一般认为年龄、KPS评分、受体状况、脑转移数目及颅外病灶是否稳定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但目前的预后评估模型预测能力有限,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治疗上,手术和放射治疗仍为主要治疗手段,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地位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