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虽有如普查,但又不同于普查。普查是一常见的词汇,顾名思义是普遍性的检查之意,例如人口普查、住房普查、消费水平普查等等。但作为一种癌症的筛查,就有特殊的含义,是指在健康人群中针对某一种癌症所做的特殊检查,其目的是希望能在临床自然发病前,即能将此特定的癌症查出并加以确诊,施以早期治疗,从而有可能将其治愈,以减低该癌症在人群中的死亡率,所以名之筛查可能较普查更为贴切。虽然乳腺癌筛查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但迄今对癌症筛查的利弊仍是众说纷纭。推祟者,固然有之,但持异议者,也不乏其人。
癌症筛查的有利之处是由于当癌症尚处于早期时,即将其检出,从而施一破坏性较小的手术即可治愈。一般无需术后放、化疗,不但有较高的治愈率,免去死于癌症之苦,且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可与常人无异。同时又能节省医疗资源,减轻经济负担,是一于国于民均有利之举措。反对者认为并非所有筛查检出的癌症都能挽救其生命,且筛查的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假阳性者徒受虚惊,假阴性者更易误导病人,以致延误诊治,其后果则更劣,正因如此,癌症筛查是一劳民伤财之举。
为何对癌症筛查有如此不同的两种看法,其因还是在于对“筛查”一词存在不同的认识所致。正如在筛查的定义中已述及的筛查是要查出临床前无症状的癌症,这就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检查的方法必须有较高的灵敏度,也即常说的敏感性,使癌症能在很早阶段,最好能在癌症发生浸润或转移前即将其检出。如敏感性太低势必造成不少癌症的漏检。另外,须注意的是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就是说不能将健康人疑为癌症患者,也就是所谓的假阳性,由于筛查常是由初筛到精查有步骤地顺序进行,正像用筛孔不同大小的筛子过筛一样,初筛时会有一定的假阳性,但此假阳性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影响筛查工作的效率及增加费用。所以筛查使用的检查方法必须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这样才能免除过高的假阳性或假阴性而确保其有较高的准确性。
当然,最近西方社会对筛查可能发生的过诊断问题提出了质疑。所谓过诊断是指这些临床无症状的早期癌症患者,有可能终其一生不发病,对此种癌症进行治疗岂非多此一举?既浪费了卫生资源,又增加了病人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为此,各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还是认为即使考虑了这一因素,在健康人群中进行适龄妇女的乳腺癌筛查还是利大于弊。考虑中国目前乳腺癌的早诊率较低,还是应该开展科学的乳腺癌筛查,以阻遏我国快速增加的乳腺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