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光炜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名誉院长
所谓原位癌也可称为非浸润性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尚未突破基底膜,因此也不可能侵入血管或淋巴管,也就不可能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从而也不致对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原位癌顾名思义,由于其病变仅在上皮层,因此与一般意义上的癌症有所不同。现今病理学的分类,甚至有人建议将其归入癌前病变,以显示其预后较好及与一般癌症的区别。原位癌因其病变的原发部位的不同,而有发生于乳腺导管的导管原位癌、起源于乳腺小叶的小叶原位癌,以及没有肿块的乳头派杰氏病。需加以说明的是原位癌只有作病理检查时才能加以确诊。一般临床上的各种检查方法是不能加以确诊的。正因为原位癌指的是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而并没有界定其范围或大小,因此其大小可达数公分,但只要其病变未超越基底膜均称之为原位癌。如果在同一侧乳房内虽有数个病灶,只要全部病变均局限于上皮层内,仍诊断为原位癌。
这两种原位癌的临床特点也颇不相同。小叶原位癌发病年龄较年轻,80%以上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其病理特征也颇一致。正由于临床上无特异的症状,故常在乳腺因其他疾病作手术切除时,术后病理检查才被发现。唯一能发现的征象是在作X线摄片筛查时,可见有恶性钙化点,作活检后才被诊断。此病有多中心生长或双侧发病的趋势,主要危险是今后有可能发展成浸润癌。但发生率不高,约每年1%,所以总体而言预后较好,一般可采取服用三苯氧胺,并予随访的方法处理,可使发生浸润性癌的几率下降50%以上。当然最彻底的预防措施是作双侧乳腺切除,但因影响生活质量,一般还是建议服药,随访观察,因即使发展成浸润性癌治疗效果也是好的。
而导管原位癌则不但发病率远较小叶原位癌高,且发病年龄也较浸润性癌的为大,其临床表现也较多样。可表现为乳腺肿物,甚至可达数公分大小,但更多的情况下并无肿块可触及,只是在X线摄片中见到乳腺组织中有弥散分布的泥沙状或小杆状钙化点,而穿刺证实为原位癌。由于穿刺取材仅是局部的组织,而非病变的全部,因此并不能除外全部病变中已有微小浸润的可能,也即是有部分区域癌细胞已穿透基底膜而达其下的血管或淋巴管,这样就有发生癌转移或扩散的可能,因此一旦活检病理报告原位癌时,须将术后的病理标本作全面检查,以除外有微浸润的存在,微小浸润的范围即使仅有数毫米,与直径已达4厘米的原位癌的预后是不一样的,治疗方案也因而不同。
如确系导管原位癌,由于很少有多中心的倾向,因此仅作局部广泛切除即可,除保证切缘“干净”,将病变完整切除外,既不需作乳房的术后放疗,更不必作腋淋巴清除。如已有微浸润则须根据其浸润程度而考虑是否作前哨淋巴结检查等其他治疗措施。因为小部分病例(6-13%)有可能会有微小转移灶的存在,在治疗时应加以考虑,在局部切除后,加作乳腺放疗,甚或全乳切除、腋淋巴清扫等。
另外,前已述及该类病例常是X光片上发现有钙化点而被诊断,因此须注意的是不论切下的标本或是病侧的乳房均须在切除术后再作一X线复查,以确保病变部位的钙化区域确已被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