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宣传 » 乳腺百科 » 了解乳房

带您了解乳腺癌(下)
2015-05-15 来源: 点击:1370

 

 

作者:关山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同仁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续中篇)目前,对于一二期乳癌患者多数可采取保乳性手术,而对于全乳切除的患者可考虑乳房再造,弥补乳房缺失的影响,改善生活质量。

 

  乳腺增生是乳腺常见的良性病变,既非肿瘤又非炎症,是乳腺组织增生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则统称为“乳腺结构紊乱症”。在我国,特别是城市妇女的发病较多,已超过半数。其发病机理与激素调节障碍有关,临床症状是乳房胀痛和肿块,且多具有周期性和自限性的特点,所以一般在经期前症状加重,尤以乳房的外上为主,并且会受精神因素的影响,相对乳腺癌则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在体格检查方面,乳腺增生多为腺体的片状增厚或结节感,质韧而不坚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和皮肤无粘连,少数患者可有乳头溢液,而乳腺癌肿块特征更明确,质地偏硬,缺乏活动度,有时伴腋窝淋巴结肿大,然而值得提出的是两种疾病的鉴别绝不能单纯依靠症状、体征来判断,尤其是对早期乳癌的检出而言,更需要依据影像学,甚至是病理学来诊断,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是钼靶X线摄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随着在乳腺X线检查的推广应用,普查中明显增加了早期乳癌的检出率,例如美国从1984年至现在,早期乳癌的检出例数增加了10倍,微钙化(占76%)、软组织稠密(占11%)、两种并存(占13%)提供了影像诊断的依据,所以钼靶X线已作为每年妇女体检的常规检查。此外,彩色超声诊断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对于在乳腺增生检查中发现的实性占位,应该仔细观察形态特征和血流情况,必要时应在短期内进行复查,了解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有时还需要对可疑占位采用定位下空芯针活检,取得病理学分析,以指导临床的进一步治疗。由于彩色超声的无损伤性,在复查和随诊中更加常用。

 

  另一方面,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迅速提高,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部分城市其发病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而对于乳腺增生能否发生癌变成为乳癌一直存在争议,大部分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单纯性增生,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只有少数非典型性增生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有关。所谓非典型性增生是指上皮细胞高度增生的基础上,其形态有一定的异型性,细胞极性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或消失,最新的研究也发现:经芯针活组织检查,确认非典型性乳腺导管增生的切片显示有10%-50%的非典型性乳腺导管增生可能伴有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或浸润性乳腺癌。从增生性病变通过原位乳腺肿瘤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染色体多个点位上发生缺失。超过70%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伴随杂和性缺失,与之对照,乳腺典型增生中杂和性缺失的发生率仅为35%-40%,正常乳腺组织为零。

 

  目前,对于乳腺增生仍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治疗,避免焦虑等精神因素,适量进食一些含碘食品和维生素会对乳房胀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应用三苯氧胺等内分泌治疗常会扰乱人体激素间细致的平衡,因此仅在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考虑短期应用。

 

  对于乳腺增生不能置之不理,定期正规的体检十分重要。1997年美国癌症协会(ACS)制定了乳腺普查的推广原则:

 

  18-39岁的女性每月一次乳房自我检查,3年一次临床体检;

 

  40岁以上每年一次临床体检包括乳房X线检查。

 

  所以在临床上,特别提出乳腺增生的患者不能忽视影像学检查,而且,有时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可能同时存在,一味地用乳腺增生的诊断去解释,会延误乳腺癌的检出和治疗。尤其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生产因素如未育、首次怀孕年龄较大,以及长期服用雌激素的乳腺增生患者应加大检查力度。当然,乳腺增生患者也不必过分精神紧张,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单纯性增生,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而盲目的手术切除实属“过度治疗”。